close

 原文刊於《刻石錄》:http://founder.acgvlyric.org/iu/doku.php/輸入:我學中文輸入法_一

 自小對中文字有興趣,但家境不算很好,小時候沒有電腦,自然與中文輸入法無緣。

 第一次接觸中文輸入法,是在表姊夫的家中。那時還是DOS稱霸的年代,他用倚天中文系統打字。系統內附一些輸入中文的小遊戲,會顯示一些字根或漢字,考你懂不懂輸入。印象中有的遊戲用不知是大易還是行列的字根,有些用倉頡字根。表姊夫在電腦鍵盤旁,有一張小小的倉輔根表。那是我第一次接觸中文輸入法,當時我玩得不亦樂乎。

 以後,我看了一些學習輸入法的文章。其中有一篇說,學習輸入法時,應當拋開過去査字典時的觀念,不要帶師學藝,虛心接受與部首、筆畫、筆順截然不同的拆字系統。這篇文章說的,許多人都忽略,卻非常有用。

 其餘的文章,大多是比併哪種輸入法較好。然而,這話題言人人殊,也許因爲學習經驗相異,不同作者的觀點可以南轅北轍。當中有好些文章,是踩倉頡來讚頌自己推銷的輸入法,某幾種輸入法(如快碼、嘸蝦米)的擁躉很喜歡來這套。那時我就很半信半疑,因爲它們數量明顯多,口徑、口吻卻相當一致,好像背後有「marking scheme」似的,不像是個人經驗,倒像宣傳技倆。

 於是,當時我即使沒有電腦,也去看輸入法敎學書籍。我希望認眞比較輸入法的內涵,眞正分辨它們優劣。

 基本上,撇除筆畫輸入法,形碼輸入法有三種大分類:一、是會否在同一筆斷開,二、是大根還是小根,三、是否依賴選字。

 在同一筆斷開,即是書寫時的一個筆畫,會在取碼過程中斬件,以便取碼。例如「里」字,拆作「日土」或「甲二」就不用在同一筆斷開,拆作「田土」就要。雖然不破開筆畫較符合書寫習慣,但正如前文所說,這也只是帶師學藝的陋習。即使從漢字發展來說,不同部件的筆畫也常會併合成一筆,文字學家分析字理時,也會在同一筆破開。就如「里」字,在字理上,眞的是由「田土」組成。因此是否在同一筆破開,對我來說並不是甚麼優劣之分,只要習慣就可。

 大根與小根,指的是字根的平均大小。字根大者,如「車、糸、雨、足、風」等字,可能本身就已自成字根,至於「黑、馬、鳥、鼎、魚」等,也有可能本身是字根,或者只需拆作兩個碼即可出字。字根小者,上述各字多數都不是字根,要拆作更小的部件,有些字甚至要拆作三、四、五碼。

 一般來說,字根較大,分拆字根時就會較明顯,取碼規則可以較簡單。但字根數量難免會比較多,記憶字根的過程會較長。而且,好些輔根都給歸進同一主根裏,以致無法分辨,形成重碼。例如我們把「角」和「魚」都歸進同一字根裏,就會形成「觟、鮭」、「觶、鱓」、「觰、鯺」等重碼組合;把「未」、「末」、「朱」、「來」歸進同一字根,更會造成「沫、沬、洙、淶」、「茉、茱、萊」、「味、咮、唻」、「妹、妺、姝、婡」等大量重碼組合。字根較小的話,字根數量也可以較少,大部件會分拆成數個小字根,好些大部件可以區分得有效一些。但按鍵也因此會多一點,規則也許要定得精細一些、複雜一些,以規劃好大根應該如何拆小,避免誤拆。

 第三種,是否依賴選字。有些輸入法很依賴用者選字,例如速成、九方、輕鬆等,還有一般的音碼輸入法,用戶幾乎無法把眼睛移離屏幕,除非他背誦了同碼字的次序。這些輸入法一般都較易學,但速度不高,長時間打字會很傷眼。

 我決定不學習依賴選字的輸入法,要學就學方便「盲打」,即是不必多看螢幕的輸入法。至於大根小根、同一筆斷不斷開,都不是重點,我都想先好好了解它一遍,才判斷它是否適合我。早期沒有鍵盤給我來眞的,我就先找書本,紙上談兵地學習它的原理。日後即使有了電腦,我還是會由輸入法的設計、理論、規則着手,開始學習,而非不明就裏地瞎拆盲練。因此,倉頡、大易、行列、快碼、嘸蝦米等正體中文用者間常見的輸入法,我都先這樣了解一遍。這過程有別於一些學習者,我沒有像他們邊在鍵盤上練打字邊學規則。這樣做有失也有得。缺點是,學會規則以後,我還要再花時間,在鍵盤上練習速度。然而,我這樣學習,會對輸入法設計理論,了解得仔細一些。

 經了解,我最先排除出局的是嘸蝦米。

♪ 本作品以Creative Commons 署名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共享 3.0授權條款授權。如欲回應,請移玉步至《刻石錄》原文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輸入法
    全站熱搜

    內木一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