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刊於《刻石錄》:http://founder.acgvlyric.org/iu/doku.php/輸入:平反倉頡_上

 前文說到,許多輸入法,尤其牟利的,愛以攻擊倉頡作宣傳。我學倉頡前也看到不少,幸好當時有所懷疑,沒有上當。經過學習,破僞立眞。我僅列出一些常見的指控,以及我透過親身學習所看到的眞相,讓各位判斷。

 文宣:倉頡要背各式各樣的字根,又易忘記。我們則以英文字母象形來歸納字根,不易忘記。光是這輸入法是編成英文這一點,我覺得就很難讓我學別的輸入法了。

 眞相:英文字母與漢字部件系統差異極大,要是中文輸入法以英文字母象形歸根,一定有甚多牽強的歸納。比較某甲、某乙兩套以字母象形作賣點的輸入法,「辶」某甲歸「L」,某乙歸「W」;「了」某甲歸「Z」,某乙歸「W」;「戶」某甲歸「P」,某乙歸「F」;「厂」某甲歸「F」,某乙歸「L」;「山」某甲歸「V」,某乙歸「E」;「幺」某甲歸「S」,某乙歸「W」;「亞」某甲歸「5(五)」,某乙歸「O」。可見所謂的字母象形歸根有多主觀、牽強,一樣需要學習者死記。而且,中文常用部件有許多,單以英文字母象形,難以囊括所有字根。因此,在同一套輸入法中,還有大量字根,並不能用跟英文字母象形去記憶。例如某甲的「土、士、⺧」歸「G」、「車、東、朿」歸「0」;某乙的「弗、鬼、佳、衤」歸「V」,「兼、弓、犭、丈」歸「Q」,再牽強都無法與字母繫之以形。即是說,這些輸入法的學習者不但要強背死記,還要在記憶不同字根時,用不同的記憶或聯想方法。這極容易引起混亂,造成大量記錯與遺忘,絕不可能如文宣所說般易記。

 至於倉頡,主輔根加起來只有百餘個,而且輔根皆是主根或其他輔根的形狀變化、衍生,簡單、清楚、好記,絕不易忘。

 文宣:倉頡要死背口訣,以記憶中文字母的位置。我們跟英文鍵盤是吻合的,直接用英文字母,不用另外再背誦口訣,會英文打字的人直接上手,不會打的可以在練中文打字時同時練成英文打字。

 眞相:任何輸入法都必須記憶字根歸鍵的位置,倉頡雖用中文字根來歸鍵,但只有二十四個主根,要使手指的神經「記得」字根位置並不難,且莫說絕大多數中文鍵盤都印有倉頡主根,方便學習者上手。至於用口訣來把中文字母轉換作英文字母,根本是走了歪路,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1)

 要是一套中文輸入法直接以英文字母歸鍵,一來,用者仍然要記憶該英文字母鍵的位置——他在腦海還是要把中文輔根轉換作所歸鍵的英文字母,然後以手指按動英文字母所在的鍵,不會因此而減低記憶負擔。二來,因爲英文字母與漢字部件系統差異極大,必有許多字根要強記,記它們會比記歸鍵位置難(如上方所述),結果是得不償失,對記憶的負擔還加重了。況且,即使它以英文鍵來歸根,中文編碼和英文字串也截然不同。一個人熟習了打「OAO」、「YYY」、「OAQE」等編碼組合,難道就等於他已慣打「capability」、「synonym」、「vocabulary」等字串,手指已條件反射地記得字串的指法嗎嗎?實際上還是要練習。

 文宣:倉頡的拆碼規則很「龜毛」(「婆媽」),很複雜,很難學。

 眞相:倉頡的拆碼規則是仔細,的確相比好些輸入法會顯得繁複,一般輸入法都不會對字身再分拆,但這做法符合漢字特徵2)。然而,規則定得仔細,不等於難學。輸入法眞正難學者,在於要死記死背誦,因字而異。但規則是任何情況都適用的話,就能一理通百理明,它是用來理解、用來明白,而不是用來背誦的。無論把漢字分拆成字首、字身,抑或把字身拆成次字首、次字身,原理都一樣,並不困難。眞的怕「龜毛」的話,學大新倉頡、快倉也行,它們都避開了最「龜毛」的取碼規則,因此也適合作過渡原版倉頡的跳板。

 相反,說人家難學的輸入法,自己是否眞的易學?它們當然會說是,並擧出像「OAO=哈」或「阝東=陳」等最直觀的例子。可是,它們的輔根數量多嗎?輔根與主根間的關係統一而好記嗎?它們的取碼規則統一嗎?有沒有許多「不依靠例外就幾乎不行了」的情況?官方取碼會否時常破壞自己的規則?(例如說好了「頭尾」事實卻依賴「頭頭尾」等。)拆字過程能直線順序嗎?還是時常看到「反芻」等非直線情況,或者碰上「最大根」仍要再拆的情況?要是這樣,那麼它們指倉頡「難學」時,其實自己才更難學。

 文宣:倉頡很容易忘記。例如哪個朋友的遠親,沒用半年、數個月,便幾乎忘記了怎麼打中文。我們的輸入法好學好記。

 眞相:自從學會倉頡以來,我從未忘記過。許多朋友也如此。誠然,要是有人丟下了一段長時間,變得生疏了也不太出奇,但任何中文輸入法也一樣,甚至單說英文打字也一樣,不單單是倉頡。而且,倉頡字根少,拆碼規則是略爲複雜但細緻,只要概念清晰,一明白了便不易忘記。不像那些此以攻擊倉頡的輸入法,邊強記了這堆字根歸在哪鍵,邊又忘記另一些,這才是眞正的容易忘記。

 文宣:倉頡打一字要五鍵,速度慢。不及我家輸入法快速、按鍵少。

 眞相:倉頡最多取五鍵,但許多常用字,都可以用一、二、三鍵輸入,平均數爲三碼多,與一般輸入法的平均數相差不大。當中不含要強記的簡速碼,平均三碼多就是平均三碼多,沒有摻進水份。況且取五碼之設計,來自嚴謹的統計與分析,有效區別不同的形塊3)。其他輸入法取碼數少於倉頡,卻引致輔根數量大根,或重碼率大增(甚至輔根數量與重碼率都大增)。有些甚至不靠開外掛(例如簡速碼)就難以達到高速輸入,其取碼平均數有「呃秤」(摻水份、欺詐)之嫌。

 文宣:我們有許多「簡速字根」、「一碼字」、「兩碼字」等,都是精華所在,讓用者提升速度。倉頡都沒有。

 眞相:但凡簡速碼,都是外掛,在正常規則以外架牀疊屋,以例外取代通則,增加學習者的記憶負荷。對於想在中文輸入速度比賽中得獎的人來說,肯犧牲腦汁去換取數百字之便宜,周瑜打黃蓋,也無可厚非。但一般用者應當不必依靠之,單以正常規則來取碼,即可得到相對較快、足以應付一般情況有餘的速度。要是一套輸入法不斷強調這些簡速碼,其實側面反映了它的編碼設計本身有缺陷,不靠這些例外難以達成高速輸入。如果你喜歡簡速碼,想背簡速碼去提升速度,在輸入比賽中得獎,可以學大新倉頡、快倉等改良版。大新倉頡還創了全球最高速的紀錄。若不需要,單是學習原版倉頡,已足夠日常應用有餘,不難達到頗高的速度。

 文章才寫了一半,篇幅已等於同系列文章的整篇,還是先擱筆一會兒。下一篇繼續說牟利輸入法對倉頡的攻擊,與我看到的眞相有甚麼差異。

♪ 本作品以Creative Commons 署名-非商業性-相同方式共享 3.0授權條款授權。如欲回應,請移玉步至《刻石錄》原文。

2) , 3) 詳見筆者的〈我學中文輸入法(四)〉。
arrow
arrow

    內木一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